菌类生药中药材显微鉴别要点有哪些

生药粉末显微鉴定

大黄粉末显微鉴定:� 取大黄粉末的稀乙醇浸液点于滤纸上,在紫外光下显浓棕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检查土大黄苷)� 黄连粉末显微鉴定: 取黄连粉末,加70%乙醇1滴,片刻后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色针状或针簇状结晶析出(小檗碱盐酸盐或硝酸盐),加热结晶溶解并显红色。 注:显微鉴定时样品粉末不宜取太多 大黄稀乙醇液点于滤纸上不宜太多 五味子粉末显微鉴定: 粉末暗紫色,种皮栅状石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长方形;种皮内层石细胞呈类多角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有油细胞,内有油滴。 茯苓粉末显微鉴定: 粉末灰白色,主要为菌丝、担子柄和担孢子交织而成的不规

中药制剂中常用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中药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1、来源鉴定是应用植(动)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应用矿物学的基本知识,确定矿物中药的来源。以保证在应用中品种准确无误。 2、性状鉴定是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鉴定方法,来鉴别药材的外观性状。这些方法在我国医药学宝库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鉴别经验,它具有简单、易行、迅速的特点。性状鉴定和来源鉴定一样,除仔细观察样品外,有时亦需核对标本和文献。对一些地区性强或新增的品种,鉴定时常缺乏有关资料和标准样品,可寄送少许样品到生产该药材的省、自治区中药材部门

如何分辨中药药材?(详细表)

中药材中有很多是来源于动物的,而且有些是来源于珍贵的野生动物。一般来讲,我们大致可以从药材名称上来区分是否来源于动物。但有时候,药材的名称不象是动物的但实际上却是来源于动物的,如石决明;而有时药材的名称象是动物的,但是实际上却是植物的,如山乌龟和贝母等。所以,仅从名称上来辨别并不完全可靠。甚至问医生也不一定可靠,因有些药虽是植物类的但却是经过动物类药炮制而成的,如胆南星是植物类药天南星经胆汁炮制而成,如问医生他有可能告诉你是植物类药。下面列出所有容易混淆的药材,以供大家方便查询。如果根据此表仍然不能确定您所要查询的药材,请将药材名称发给我们:white70000@hotmail.com此处将所

中药资源的分类鉴定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中药鉴定方法 一、基原鉴定 基原鉴定又称原植(动)物鉴定,是应用动植物分类的知识,对中药材的来源进行鉴定,确定学名和药用部位,这是中药鉴定工作的基础。 二、性状鉴定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即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实用的方法对药材外观性状进行鉴定。 三、显微鉴定 显微鉴定是利用显微镜来观察生药内部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及细胞内含物的特征,从而达到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 四、理化鉴别 中药材的理化鉴定,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药材及其制剂中所含的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进行性和定量分析,来鉴定药材真伪优劣的一种方法。 五、生物检定 生物检定又称生物测定,是利用药物对于生物(整体或离体组织

真菌类药材有什么特点?

真菌是生物界中一类庞大的生物群体,现与裸菌、卵菌总称为菌物界。它和植物界、动物界共同构成生物进化的三大方向。

自然界真菌种类很多,约10万种,已被研究过的,有文献可查的有4.5万种。我国利用真菌类药材治病有悠久历史。从成书于东汉初期的“神农本草经”,到历代其他一些本草书中就记载有灵芝、茯苓、香菇、木耳及冬虫夏草、马勃等。随着历史的发展,近代文献报道我国可药用的真菌达200种。其中多数是野生资源。有部分是可以人工栽培的,如茯苓、灵芝等。有些新发展的真菌药如云芝、猴头、蜜环菌、亮菌及安络小皮伞等,不仅可人工栽培,并且可进行工厂化发酵生产。

栽培真菌类药材,从生物学上虽有些地方可借鉴植物类药材的有关方式和经验。但它毕竟有界别于植物药材的特点,为了能有效地进行真菌类药材的栽培,提出三点需注意的特点:

(1)真菌的营养方式不同于植物。真菌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营自养生活。主要靠寄生、腐生或兼性寄生、腐生。有些种类还有伴生或共生以及共住等现象。

(2)真菌的繁殖方式也不同于植物。真菌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其营养体主要是由分枝或不分枝的丝状体交错构成,即菌丝体。菌丝体的任一截段,在适宜条件下可生长发育成新的菌体。所以它的人工无性繁殖的“种子”就是菌丝体,类似高等植物的扦插枝条。人们一般将它保存在试管中,就是平常所说的菌种。在自然界,真菌靠菌丝体生长只能近距离传播。当菌丝体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会分化发育产生多种形态的有性或无性的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可借助风雨进行远距离传播。如僵蚕体表的白色粉末状物,就是其无性分生孢子。灵芝菌盖中散放出的红褐色粉是其有性担孢子。

(3)人工栽培需强调无菌概念与操作,即有较高的防除杂菌要求。如原始菌种多由菌体组织分离,培养纯化获得母种(一级种)。生产上用种量大,需扩大为二级种(原种),三级种(栽培种)。这些都需要用培养基(相当于植物用土壤)。由于自然环境中配制的培养基,难免有各种我们不需要的杂菌,如不消灭掉,它们会与药用菌竞争营养,使药用菌分离及培养失败。分离母种用的菌体组织,在空气中也常会沾附上一些杂菌,影响分离效果,也要进行组织的表面消毒。对于操作环境,为防止杂菌掉落到培养容器内或培养基中,也必事先用紫外线或药物进行空气灭菌。所以最好建有无菌室(接种室),或购置超净工作台。如无上述设备,可用木架玻璃柜(无菌柜),或在洁净的房间放一工作台也可代用,但必须在酒精灯火焰旁无菌区操作。

文章标签:医学生命科学生物学养生保健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