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球带回的种子一定具有人们需要的优良性状吗?为什么?

从太空归来的种子具有哪些优点?为什么具有这些优点?

航天工程育种的优点:

1、加快了植物变异速度,丰富了育种材料。作物种子或组织只要在太空飞行一段时间,返回地面后就会发生多种变异供育种者选择;

2、不需要复杂且污染环境的诱变源,符合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素多,范围广,强度大,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还有可能获得能对产量、品质或综合性状产生突破性的种质材料, 从而培育成功各种农作物新品种。

原因:

1、在太空里,宇宙射线是航天育种的主要诱变源。当作物种子或组织在空间运行时,被宇宙射线中的高能离子击中后,引起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植物体异常发育率增加,而且空间高能离子击中的部位不同,染色体畸变的情况就不同。

2、太空中的紫外线比地球表面紫外线照射强度高十几或几十倍,强大的紫外线照射剂量足以使天空飞行的植物种子或组织发生基因断裂、重组,可能出现如产量、品质优化、抗逆性增强、抗病害能力增强等优良性状。

3、在空间诱变效应中,微重力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空飞行的作物种子,即使没有被宇宙射线或紫外线击中,也会发生染色体畸变,而且飞行时间越长,畸变效率越高。

研究表明,微重力对作物的向性、生理、代谢、激素分布、钙离子含量与分布及细胞结构的影响非常显著,是引起细胞畸变、分裂紊乱、浓缩的染色体增加、核小体数目减少的重要因素。

扩展资料

我国在1987年8月5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利用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成功进行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搭载试验,从此加入到航天工程育种的行列。

2006年9月9日,我国还成功发射了专门用于航天工程育种的“实践八号”卫星,共搭载有包括作物、果树、蔬菜等九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获得200多份突变材料。

不过,目前国外在航天器上搭载植物种子主要是用于分析空间环境对于宇航员的安全性,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目的在于改善空间人类生存的小环境,使宇宙飞船成为“太空农场”,最终解决宇航员的食品自给问题。

我国开展航天工程育种的目的则不同,更侧重于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为百姓日常生活服务。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工程育种研究日益成熟,一大批产量高质量优的新品种脱颖而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航天育种技术探秘 "太空种子"怎样走上我们的餐桌

上过太空的种子,为什么往往会结出比较大的果实?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迈进了太空,小猫小狗等小动物也进入了太空,甚至连各种千奇百怪的种子和植物也进入了太空。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用太空来命名的植物。像太空椒,太空南瓜,太空番茄。它们不仅非常的大,而且还非常的好吃可口,为什么上过太空的总之会结出比较大的果实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种子发生了基因突变。

众所周知,太空是一个缺氧,失重和高辐射的区域。人类搭建太空飞船,将种子送入太空。种子也要经历这样的体验。失重以及高辐射高射线的太空会使得植物种子中的基因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这就会导致它们结出的果实会变大。

其实基因突变的概率是很低的。进入太空的种子,极大可能是不会发生基因突变的。而且他突变的方向也不一定都是会使它们的果实会变大。有可能会使种子结出的果实变小。也有可能是改变果实的颜色气味等等方面。已进入太空中的种子,进入地球之后会被人工培育。把他们种植之后,观察他们是否发生改变。如果没有发生改变的话,在经历多次育种之后。如果其后代性状没有发生改变的话。也会将他们弃之不顾。如果发生向坏趋势的改变。肯定是不能要的。如果发生了向好趋势的突变的话。则会进行人工干预,将其优良性状保留下来。从而得到稳定的性状。

植物进入了太空,标志人类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太空育种得到的种子,一般营养会更加丰盛。会是普通种子的好几倍甚至好几十倍。口感也是比普通种子结出的果实,更加美味可口。国家将这些种子发放给农民,农民伯伯种出来的蔬菜也会更加的硕大。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进入太空的种子结出来的果实会比较大的原因。

为什么一般的种子从月球上带下来,然后再种上,但会变大呢?

在月球上待过的种子极易发生基因变异,它的基因突变了。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各种变异都有。专家只是选取了可利用的变异种类哦。

太空水稻,太空番茄,太空黄瓜,太空辣椒等能在地球上种吗?

在问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想如果太空育种获得的农作物品种不能在地球种植,人类费劲将植物送到太空干嘛?要知道送一定质量的物体上太空,几乎要花掉同等重量的黄金。

所谓的太空育种并不是一定要在太空种植农作物,人类太空事业才发展了几十年,尚不足以在太空大规模地种植农作物,主要是火箭的发射成本太高,人类也没有再太空种植哦农作物的需求,而且由于太空环境的影响农作物的产量更是没有保证,我国去年的嫦娥四号携带着一个包括棉花、昆虫等物种的卫星生态圈到月球上,而棉花最后只是发了芽,还没长成就被冻死了。

而一艘飞船携带的植物长成之后够一个人一年的用量就不错了,而地球有75亿人,每年需要发射75亿次火箭,全世界加在一起也没有这个实力。农作物育种是为了给人们“找吃的”,既然现在人类还居住地球上,太空育种的目的当然是选择更优良的品种在地球上大规模种植。

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环境和地球的不同,使植物的种子或者胚胎受到更高的宇宙辐射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快速地产生变异,而这还没完,因为变异是随机的,所以经过太空环境的种子或者植物胚胎,还是要带回地球,在试验田中种植,然后从外部性状到内在基因分析植物的变异情况,从中寻找对人类更有利的农作物性状,然后经过多代的选育、杂交甚至回交近交的方式获得想要的性状并且将性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某一方面性状优良且稳定的农作物品种。

也就是说,所谓的太空农作物,只是利用太空环境,最终的目的当然还是获得能够在地球上种植的稳定物种,不是加上太空两个字就必须在太空中才能生存。事实上迄今的太空生物学实验证明,地球生物在太空多多少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植物、鱼类、两栖类等较为原始低级的物种还能正常繁殖,但是保不齐会向哪个方向演化,有的种子变异之后反而对人类不利,没有种植的价值。

也并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变异,需要通过种植实验继续选育。而高等的哺乳动物受精卵无法在太空中正常地发育,至今科学家仍未曾成功实现哺乳动物在太空的繁育。

太空育种的作用模式是利用太空的高宇宙辐射诱导植物基因的突变,是通过加大环境选择压力的情况使动物变异,其实从生物学原理上和超级细菌形成的过程是一样的,只不过超级细菌是由于过量地应用抗生素诱导细菌不停地向抗药方向演化。而太空育种等生物科技的实现,也证实了进化论的正确性,我们现在不明白的是生物演化的内在推动机制,而生物演化的自然选择基础基本上已经不能被推翻了。

太空粮食是否可行呢?与地球粮食有何区别呢?

太空粮食不是在太空种植的粮食,而是把粮食种子通过卫星带到太空去,那里没有大气层或者大气层稀薄,太阳辐射很强烈。让粮食种子被强烈的阳光照射发生基因突变,等卫星回到地球上来,人们再把这些种子种植后进行选育,选出优良性状的种子进大把面积推广种植。这样种植的粮食就是太空粮食,与传统的地球粮食相比太空粮食营养物质含量高,单产更高。 市场上太空茄子、太空青椒已经很多了。

文章标签:太空未分类地球种子理工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