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秦2,14星突破,元宝量大的?

谁有秦时明月2无限元宝服的发个链接,谢了。

只有私服有,但东西不全,只能升到十星,没有新橙,没有幻化

谁有手游秦时明月的私服,元宝银币无限多

元宝就是钱,非R或小R用户整日盯着右上角的元宝数量或悲叹或意淫或激动的等着终于凑齐2880、2998等等。大R自然是元宝伸手就来,小R非R获得元宝的途径又有哪些? ①每日登陆获取。玩游戏的前1——7天每天都可以再领奖那里领取相应天数的元宝奖励,而后是10天、15天、20天、25天都有相应的元宝。而且每天第一次登陆游戏都会出现类似老虎机样式的抽元宝\银币,这个看运气了。这是靠登陆就能获得的元宝。 ②升级。每次升级都会获得大量银币以及20元宝。所以说对于所有玩家用户,升级是最最重要的,一来提升战力(假使30级的你一个橙色弟子没有,也会轻虐10来级的全橙弟子,等级是硬道理)二来能获得元宝,所以万万考

合纵抗秦,秦国是如何破解连横之术?

战国进入中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其军队更是所向披靡,曾经独霸中原的第一强国魏国已经失去霸主的地位。尤其是秦国占领河西地区以后,不断东扩兼并土地,使得东方六国惧之畏之,秦国一系列兼并行为逐渐沦为六国之公敌,诸侯国之间为了生存尔虞我诈,或者通过外交手段占取先机。

所以苏秦提出大家联合起来,形成抗秦统一战线,史称“合纵抗秦”,使得秦国不敢从幽谷关向东发兵。秦相张仪为了破解合纵之术,提出“连横事秦”,最终合纵联盟土崩瓦解。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之为“合纵连横”的时代,顾名思义就是东西为横,南北为众,秦国和东方六国中任何一个诸侯国联合都称之为“连横”,反之,东方诸侯国由北向南形成统一战线,称之为“合纵”。

一、合纵连横起源

马陵之战后,魏国主力军队被消灭殆尽,国力由胜转衰,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魏惠王心有不甘,自己的儿子也战死沙场。于是魏惠王想集全国之兵力报复齐国,谋士惠子坚决反对,他认为逞血性之勇复仇不可取也,以魏国现在的国力与齐国抗衡只能更加惨败。不如趁齐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向齐国纳贡称臣,奉其为王,这样便会激怒南方的楚国,楚威王极好名利,定会发兵讨伐齐国。齐国虽然在马陵之战大获全胜,但是毕竟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齐国兵力也消耗不少,倘若齐国与休养生息已久的楚国交战,齐国必败也。

结果正如惠子所料,魏国向齐国纳贡称臣之后,楚国立即发兵进攻齐国,齐楚两军大战于舒州,齐国惨败。惠子利用列国之局势,南连楚国借其之手报杀子之仇。由此可见一位谋略得当的策士对一个国家之意义重大,从此以后合纵连横便逐渐盛行,成为战国中后期主要的外交手段。

二、合纵抗秦

战国中期群雄并起,各诸侯国为了强盛称雄都在延揽人才,一些巧舌如簧的纵横家(外交家)为了取得功名游走于各列国之间,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战国时期政治格局。据《史记》记载,苏秦本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学习纵横术(外教术)几年却学无所成,便回家研究姜子牙的《阴符》,艰苦学习一年后欲投奔周显王,却吃了个闭门羹,随后来到秦国、赵国也不受待见,最后来到燕国受到燕文侯赏识,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合纵抗秦统一战线是如何形成的?

苏秦向燕文侯提出合纵抗秦,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经济得到显著提升,不断往东扩张领土,成为东方六国之威胁。苏秦认为建立合纵抗秦统一战线,遏制秦军从函谷关发兵侵略东方。燕文侯正有此意,便派苏秦游说其他列国合纵抗秦。

苏秦对各列国局势分析透彻,所以他能切中要害、对症下药。苏秦替燕国分析态势之时,他告知燕文侯之所以燕国貌似安全,是因为西边有赵国替之挡住秦国,所以燕国要与赵国建立友好邻邦。苏秦游说赵、楚之时,他的说词是,秦国暂时没有侵犯赵国和楚国,是因为有魏、韩两国不断骚扰秦国,所以赵、楚两国要跟韩、魏两国建立兄弟之国。苏秦来到齐国替齐宣王分析局势,他告知齐宣王齐国之所以能够坐收渔翁之利,是因为西边有三晋,一旦它们依附秦国,对齐国便造成威胁。

苏秦分别告诉六国国君,三晋、楚、齐、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几百年的文化传统,先祖都是英雄豪杰,不用畏惧秦国。特别是三晋,秦国一出兵就割地求和,从而壮大秦国声势,万万不可取。苏秦提出建立抗秦统一战线,如果秦国讨伐他国,东方五国合纵骚扰秦国,齐国在后方支援。苏秦巧舌如簧,说中东方六国之要害,六国国君听后内心滂湃,很是激动,立即任命苏秦为六国从约长,担任六国国相,抗秦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合纵抗秦统一战线的作用

抗秦统一战线的建立对秦国直接造成威慑,秦国一时没有找出对策。此后秦国十五年不敢从函谷关发兵侵略他国,秦国和东方六国之间的战争减少很多,遏制“虎狼之秦”东扩,最大受益者是老百姓,没有战争的日子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苏秦依靠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向列国陈述利弊,改变了战国中期列国局势,所以苏秦功不可没。

三、秦国破解合纵联盟第一步——拉拢魏国初步建立连横事秦

破解合纵联盟的关键人物是张仪,张仪学业有成之后,来到楚国游说,参加宴席之时,不巧一位宰相的玉璧丢失了,因张仪无权无势且贫穷的缘故,宾客们一致诬陷张仪偷窃玉佩,张仪被打的遍体鳞伤,他发誓今日之辱,他日必百倍报之。张仪认为只有西边强大的秦国才能替之报仇,张仪便游说秦国,秦惠文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委以重任。

第一、秦国派张仪去魏国做卧底

张仪来到秦国以后,便计划破解苏秦的“合纵”之局,他认为六国采取合纵之术抗秦,秦国建立连横术方可破之。“连横事秦”必须找到突破口,张仪认为突破口就是失去河西之地,同时又在马陵之战惨败的魏国。

张仪提意让秦惠文王免去自己的相位,向天下宣告逐之出秦,这样他便可去魏国做卧底,既然公孙衍已回魏国,他也可以回魏国。那么公孙衍是谁呢?张仪来到魏国之前,公孙衍是秦国的宰相,帮助秦国收复河西之地,功绩显著。但是自从张仪来到秦国之后,公孙衍便失宠于秦王,受到排挤,无奈之下离开秦国回到自己的母邦魏国。张仪去魏国的目的是为了游说魏国首先臣事秦国,向天下诸侯树立榜样,让天下诸侯效仿魏国臣事秦国。

第二、连横术遭到公孙衍破坏,迫使秦国发兵伐魏

秦惠王三年(前322年),张仪带着大礼来到魏国,将秦国昔日占领魏国之地还给魏国,张仪取得魏惠王之信任后,立刻拉拢魏惠王,魏惠王并没有看出张仪是秦国派来的卧底,因张仪名声显赫,魏惠王立刻委以相位。

此时公孙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初在秦国自己乃万臣之首、功成名就,却被张仪取而代之,现在自己来到魏国谋求发展,张仪也跟着来抢自己的饭碗,前途岌岌可危,公孙衍便想将张仪撵出魏国。于是公孙衍来到韩国开始游说韩王,为韩王献上计策,张仪此次来魏之目的是秦魏要联盟攻打韩国,韩国与秦魏交战无疑会被打的丢盔卸甲,其实魏王只不过想要点土地,不如韩国主动献出一块领土给魏国,魏国得到领土后便失去与秦国联合之意愿。

韩王采纳公孙衍之建议献出地以后,魏惠王得了好处坚决不愿侍奉秦国,秦惠文王一怒之下发兵攻占魏国曲沃、平周。秦惠王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开始游说魏襄王,襄王不愿背弃盟约侍奉秦国,张仪与秦国通风报信,让秦国派兵攻打魏国,结果秦魏交战,魏国惨败,经过两次打击,魏国不仅丢失领土,而且士兵被斩首数万,魏国恐慌,六国震撼。

第三、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开始瓦解

秦惠王七年(前318年),韩、赵、魏、燕、齐联合匈奴伐秦,战争还没有开始魏国就想通过楚国与秦国讲和,五国伐秦本是魏国的主意,它却第一个服软,只能说诸侯国都惧怕“虎狼之秦”。五国伐秦声势浩大,可最后与秦军打到幽谷关的是韩国,韩军被秦军斩首八万,此战几乎是韩国单独抗秦。

秦惠王八年(前317年),魏襄王在张仪的劝说之下,终于退出合纵抗秦盟约,答应臣事秦国。可两年后,魏国背叛秦国再次加入合纵抗秦,秦惠文王派兵攻占魏国曲沃。秦国先后三次伐魏,为何其他诸侯国都没有出手相救,不是合纵抗秦吗?有三个因素造成合纵难,连横易。

  1. 列国之间各自利益不同,总的来说东方六国都是自私的,一旦遇到突发状况,是“合纵”还是“连横”,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利益。比如就齐燕楚三国而言,秦国要东扩三晋才是它最大的障碍,对齐燕楚的冲击力比较小。所以合纵抗秦一直是韩、魏两国抵抗比较顽强,而其他诸侯国都持观望态度,因势利导才是他们的战略手段。
  2. 古代交通不发达,远水救不了近火。秦国向东方诸侯发难,掌握主动权,他可以统一调配军队和统一指挥,在短时间内调集军队攻其一点。而对于六国而言,合纵非常困难,当一个国家被秦攻伐之时,其他诸侯国倘若出兵支援,在出兵前需要跟受害国商讨军费、粮草之供给。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之下,使者长途跋涉来回交涉,等到援军到来之时,可能战争已经结束,秦国的斩首行动已经完毕。
  3. “恐秦症”正在蔓延。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大增,称之为“虎狼之秦”,东方六国表面上气势汹汹,立主合纵抗秦,到了关键时刻畏畏缩缩,都想将祸水引向他国,从而明哲保身。

魏国在多次打击之下,背盟与秦国结成友好邻邦,合纵术开始出现裂缝,韩国听闻魏国背盟,自己也无力与秦抗击,也退出合纵盟约。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开始瓦解,张仪游说魏国之目的达成以后,便结束自己的间谍生涯回到秦国,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四、破解合纵之术第二步——使用《三十六计》之无中生有彻底瓦解合纵联盟

秦国征服韩魏两国后,目标投向南方的楚国,毕竟韩魏两国实力不强,秦国最怕楚齐结盟,倘若齐、楚结盟,然后三晋、燕国再参合进来,凭借秦国一国之力无力抗之。如果楚国退出合纵联盟,那么合纵统一战线将会彻底土崩瓦解,而且张仪还能报昔日在楚国受辱之仇,何乐而不为?

第一、张仪欺楚

秦国采用一贯的招数,将张仪逐出秦国,免去相位,张仪被轰出秦国之后来到楚国。开始忽悠楚怀王,他告知楚怀王,最近齐国惹恼了秦国,秦国准备伐之,但是齐楚两国已结成合纵联盟,如果齐国趁秦伐齐之时出兵增援,便会破坏秦楚两国之间关系。只要楚国与齐国解除合纵盟约,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地(今陕西、河南、湖北交界之处),同时将秦国漂亮的公主献给大王做侍妾,秦楚两国从此结成兄弟之国。

楚怀王听后激动不已,不费一兵一卒白白获得600里地,此时楚国大臣都觉得是不错的买卖。只有谋士陈轸劝诫楚怀王,他说:“张仪乃出尔反尔、背信弃义之辈,不可信也”,楚怀王不听,随即向齐国下国书,宣布退出合纵联盟,与齐国断绝往来。与此同时派一批使臣随同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结果张仪一回到秦国就假装从马车上衰落,以受重伤为由不见来客,连续三个月没上朝。

楚怀王听闻后丝毫不觉得其中有诈,他以为秦国可能是认为楚国与齐国之间关系断绝的不够彻底,于是楚怀王派了几个人到齐楚边界和人口密集之地辱骂田氏,骂田氏都是忘恩负义之辈,当年齐桓公收留他们,他们却恩将仇报取而代之,之后再辱骂齐宣王品格卑劣、生活污秽,骂得齐宣王怒发冲冠,立即派出使者至秦国,要求与秦联合伐楚,齐楚合纵联盟成功瓦解。

第二、秦楚丹阳之战

张仪戏楚之目的就是要破坏齐楚合纵联盟和报昔日之辱。当齐国的使者来到秦国之后,张仪便开始上朝,楚国使者见到张仪便问之商于之地600里之事,张仪非常严肃的警告楚国使者不要信口雌黄,秦国尺寸之地都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他怎么会随便答应将地送之,他承诺楚国的是自己6里地的封地。

楚怀王得知后恼羞成怒,欲伐秦,此时楚国谋士陈轸劝诫楚怀王,不能伐秦,不如割几座城池给秦国,把矛头引向齐国,这样秦楚便可联盟伐齐。可是楚怀王已经被张仪气炸了,失去理性,执意伐秦,结果秦齐联合伐楚,丹阳之战爆发。

丹阳之战楚国有两位将军分别是昭雎和昭鼠,秦国人便使用离间计,挑唆两位将军关系,丹阳之战楚国惨败,丹阳、汉中沦陷,秦国俘虏楚国大夫、将军七十余人,斩首甲士八万。楚怀王不服气,不纳谏楚将昭雎之谏言,执意再次调集军队与秦决一死战,齐秦两军大战于蓝田,楚国惨败。楚国经过两次大战元气大伤,国力由胜转衰。

第三、合纵联盟土崩瓦解

蓝田之战楚国惨败之后,秦国派使者与楚国谈判,想要跟楚国做一次买卖,秦国愿献出武关以东(今河南西南部)的领土交换楚国黔中之地(今湖南西北部和湖北交接之地),黔中之地就在楚国都城郢都南边,秦国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武关之地秦国只要想收回随时都可以。而秦国得到楚国黔中之地可以对楚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楚怀王并没有看出秦国的居心不良,他心理只想置张仪于死地,于是楚怀王告知秦国使者只要秦国交出张仪,楚国愿献出黔中之地,而且不要秦国武关之地。秦惠文王听后很是开心不用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黔中之地。不久张仪便来到楚国,众人都觉得张仪此次去楚必死无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仪到楚国之后继续忽悠楚怀王,将楚怀王骗至秦国幽静起来,此次合纵之术冰消瓦解,为何楚怀王屡次被骗呢?

  1. 此一时彼一时,春秋时期主导礼乐文明,倡导“以德治国,以礼治军”,诸侯想要称霸必须取信于诸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更加激烈,诸侯国变得越发的阴险狡诈,但是有些诸侯国受春秋时期礼治的影响,保持原有的本色。在张仪、苏秦、公孙衍此类纵横家未出现之前,虽然各国之间也出现过兵不厌诈,几乎没有像秦国这样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言而无信的。
  2. 贪图小利小惠,较易上当受骗。骗子往往抓住受骗人的弱点,以利诱之,古往今来“诱之以利”是骗子一贯的骗术,也是骗局的核心,只要受骗人想占便宜,就容易被欺骗。

张仪言而无信,把楚国玩弄于鼓掌之中,斩断齐楚联盟,同时使楚国蒙受奇耻大辱,楚国国力衰退,由此可见在战国时期外交之重要性,齐楚合纵联盟被瓦解,归咎于楚国军事与外交上皆不及秦国。

结语:张仪利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各列国之间,利用人性之弱点挑拨离间,他深知楚怀王贪图小利,便以利诱之迫使楚国臣服秦国,他利用东方六国趋利避害之弱点,瓦解合纵抗秦统一战线。张仪的连横术加快秦统一六国之步伐,为秦统一六国尊定基础,秦统六国是大势所趋。秦国最终能够统一六国,与其巧妙使用外交手段是密不可分的,强国军事力量再强大也需要利用外交手段做陪衬。就合纵本身而言难度就大于连横,加之秦国实力上的优势,所以破合纵之术并非难事。

古往今来,无论国家强弱,忽视外交仅靠武力无疑是要失败的,所以外交和军事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巧用外交策略才是谋生之道,特别是军事力量不强的小国利用外交手段是他们不可缺少的生存之道,外交关乎国家存亡。在战国中期,“合纵连横”是各列国之间非常重要的外交手段,形成一种态势,它改变了战国中期政治格局。

读春秋战国史之时,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商鞅、李悝、吴起还是苏秦、张仪等,他们都把自己的母邦视为籍贯,不重视母邦。比如张仪本是魏国人,如果在魏国得到重用那么他必定提出合纵抗秦,可是魏国没有重用他,所以他反其道而行之。由此可见诸侯国之国的概念开始淡化,“天下观”开始形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大统一之观念的形成尊定基础,意义重大。

求一部主角是创世神,因为想毁灭自己创造的世界,给人间一个机会,亲自来到人间给自己加了十八道封印

异界兽医 星辰变 异世之横行天下 / 贫道无聊子 / 玄幻 【起点第五编辑组签约作品】 神功在手,天下任我横行, (本作为异世小说,故事发生在遥远的宇宙,未知的大陆。因为本人水平有限,如果各位大大在阅读时遇到不通之处,敬请见谅,谢谢合作。) 小说标签:天风 神偷 玄武大陆 魔法 魔兽 创世神 横行 美女 圣兽 最新更新:卷四 大陆扬威 第九十章 复仇(五)(解禁) 2008.10.10 - 订阅VIP/ 阅读免费章节/ 加入书架 / 查看评论 创世神之人间之旅 / 宠物猪 / 玄幻 创世神,创造世间的‘神’。突发奇想来到人间,身在人间的他,会发生什么故事呢?(由于猪猪还要上学,文章写的可能慢一

导致秦朝灭亡的最大责任人,是秦二世胡亥吗?

“大秦粉”一直有一个“神逻辑”,就是商鞅的好经,被秦二世念歪了,完全没有考虑秦二世真正执政的太平日子连2年都不到。

而秦二世的“歪经”,请看《史记·秦始皇本纪》:

四月,二世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

外抚四夷,如始皇计。

尽徵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

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用法益刻深。



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件“大事”:

1,建郦山陵,从秦始皇时开始;

2,修阿房宫,从秦始皇时开始;

3,南北远戍,从秦始皇时开始;

4,征五万射士屯卫咸阳,秦二世首创;

5,命转输粮食刍(干草)藁(秸秆)的服役者命自备粮食,秦二世首创;

6,咸阳三百里内农民不得把出产作为口粮,秦二世首创。

可见,这二世自创的,也就后面仨,当然确实足够缺德,可对于天下人而言,他的这点创新,可能传导的速度还不够快。

事实的真相很清楚,秦帝国崩溃的所有要素,都是在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秦始皇时代凑齐的,甚至连反叛的举措,也早已经在祖龙在世时,即已发生: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史记·秦始皇本纪》)

其实这种手法,与元末韩山童、刘福通编造“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出一辙,只是秦始皇反应迅速,手段不分青红皂白地残酷屠杀,堵上这个火山口,也不过就是压住了2年罢了。

这么看来,李斯所谓的“善政”,还真没人领情,更不存在什么“万民戴主,死而不忘”,或许改个字,“万民恨主,死而不忘”才是真的。

具体看看当时人的造反动员,就可以知道他们到底恨的是谁:

武臣等从白马渡河,至诸县,说其豪桀曰:

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

陈王奋臂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响应,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雠,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今已张大楚,王陈,使吴广、周文将卒百万西击秦。

於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豪也。诸君试相与计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此士之一时也。

豪桀皆然其言。乃行收兵,得数万人,号武臣为武信君。下赵十城,馀皆城守,莫肯下。(《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这段话很长,却是当时人有代表性的言论,三解就全引了,不喜欢文言文的可以不看,直接看下面的干货,也就是这段记载的几个要点:

1,秦朝有多差: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几十年了,举例说明就是,北戍长城,南守百越,都是离乡背井的远戍,百姓疲惫不堪,同时还搞“头会箕敛”,也就是人头税供应军费,民穷财尽,还用严刑苛法,让父子不相安,这里应该说的就是连坐和告奸,父子互相监视;

2,革命形势好:陈胜称王振臂一呼,楚国2000里地的豪杰百姓都来响应,县杀县令、丞,郡杀郡守、郡尉,现在已经光复楚国,派吴广、周文百万大军攻秦,你们的风险已经不大了;

3,官爵诱惑之:这好时机还不赶紧建立封侯的功业,还算是豪杰之士吗?赶紧上啊,反秦大形势这么好,又能报仇雪恨,还能建立封侯的功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武臣是带着3000人北渡黄河,这段忽悠的效果非常好,豪杰都觉得他说的对,就拉起了几万人的队伍,要说他这一大段靠着胡说八道的抹黑引来几万人一起提着脑袋造反,实在说不过去,更重要的是,他叙述的秦朝“残贼”的具体内容,全是秦始皇时候就开始的,二世独创的那些,一点没提。

不过相对关东地区,关中地区的腹心地带,应该被秦二世的高招儿搞得很受伤。

根据《史记·平准书》的记载:

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过数十万石。

所谓中都官,就是首都的朝廷了,哪怕是司马迁赞赏的“清静”的吕后、惠帝朝,一年也要转运几十万石的关东粮食到长安,那么,脱产人口远超长安的秦朝咸阳,又有多大的粮食缺口呢?

司马迁在记录秦二世登基后的这段“大折腾”时,把粮食问题放在了征五万材官屯咸阳之后,似乎关中缺粮与这个制度安排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其实如果我们粗略考量咸阳的人口,就能发现,最多也就是雪上加霜。



只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一鳞半爪:

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

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美人的数目,见《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

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後宫列女万馀人,气上冲于天。

仅以上部分,咸阳周边脱产人口就已经近100万了,再加上骊山的70万刑徒,约200万人要吃饭,关中地区粮食供应绝不轻松,一个典型案例是:

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而秦国官府的官价,见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律》:

(系)城旦舂,公食当责者,石卅钱。

也就是说,1石米官定价格为30钱,而“关中大索”,也就是戒严搜捕20天,米价即跃升到了1石1600钱的高位,可见在“商品粮”受限的情况下,咸阳这个消费城市的物价平衡何其脆弱。

在这样的消费背景下,所谓“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就不能视为秦二世的倒行逆施,而是为了养活咸阳周边人口的必然之举,而“郡县”转输,也就意味着是“都”外,即“内史”辖地之外的设郡之县。换句话说,这实际上是国家督导的“首都菜篮子工程”,把消耗甩到“内史”辖地之外。

而“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如果理解为政令就太不可思议,不吃“其谷”吃什么?吃草能活吗?而且租税再重,总有个数,不能直接搞余粮收集制抢光全部收成吧?

司马迁的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现象描述,“不得”不是“禁止”的意思,而是“捞不着”的意思,正因为咸阳是超大规模消费城市,咸阳三百里内,大体相当于内史辖地的范围,即汉代的“三辅”地区,完全被拉进了咸阳消费圈,所有农业产出全部投入咸阳市场供应,还是不够,而他们卷入商业化系统,更会加剧区域市场对输入粮食的需求。

文章标签:电子游戏秦时明月元宝历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