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 5分钱在上海可以买什么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呢?

60年代,我们生产队有一个特能干特憨厚的社员,春节了,队长给他一块钱让他到镇上玩儿,一块钱随便花。等他回来以后,队长当着很多社员的面,让他算一算怎样花的这一块钱。一块钱也是钱,要报账的。这个社员说,吃碗面条一毛五,洗澡一毛五,剃头一毛五。生产队会计在一边拨弄着算盘,问,才四毛五了,还干什么啦?这个社员老实,但也有点儿私心。他说,又喝完面条,又洗洗澡,又剃剃头!社员们哄堂大笑。队长说,吃面条可以吃两碗,洗澡也可以洗两次,你怎么能剃两次头呢?老实人,想贪污都没有本事。这个小笑话,能折射出那时物价便宜,消费便宜。一块钱如果要打理一下自己,还真能节约两碗面条钱呢!

1:生活用品。

比如火柴,二分一盒,两毛一包,一块钱能买5包。食盐,8分1斤,一元钱买10多斤。酱油一毛五1斤(散装),肥皂一毛五一块。

香烟,酒属于奢侈品。一般香烟,每包八分,九分。一毛三一包就好一点了,这种烟一般城里拿工资的工人抽。国家干部工资高点,他们能抽得起锡箔包装的大前门,那时的大前门在全国来说属于高档烟,一包四毛五。老百姓抽不起这样的烟。在我们农村,很少见大前门香烟。

那时的酒,大多都是散酒,好一点的三毛五1斤,差一点的散酒一毛五1斤。家里来了客人,就拎个玻璃瓶去代销点儿买,那个时候家里能有一个玻璃酒瓶就已经够奢侈了。


2:农副产品。

猪肉六毛五一市斤,生猪一等四毛五。那个时候我们农村喂猪,一头猪喂了一年甚至两年,最多长一百七八十斤,两百斤的猪极其少见。那时的收购标准135斤就算够称,一头生猪能卖六七十元就不错了。

60年代的小麦不便宜,小麦很紧俏。农民凭工分,凭人口,大多都是人六劳四(6:4),分下来,好的生产队人均也不会过百斤,所以小麦很贵,大约在每市斤三毛以下,但从没有低于两毛五的。

鸡蛋。一毛钱三个,那是买鸡蛋基本不论斤,大多都是论个儿。后来到了70年代,鸡蛋的价格能涨到五分钱一个。那时候农民养鸡不吃鸡蛋,他们要用鸡蛋换盐。我很多次拿了鸡蛋到代销点焕盐,二个鸡蛋1斤盐。

羊肉。那个时候羊肉最便宜,不是人们不喜欢羊肉,我是羊肉没有有水,大家都喜欢猪肉厚厚的脂肪,吃着解馋,过瘾。60年代末,一只成年公山羊,最多也不会超过15元,一般都是七八元十来元一只。现在说起来一只山羊几块钱,也许你会认为我在说瞎话骗人,当时其实就是这样。

蔬菜。那是的蔬菜没有价格,大葱,香菜等基本上属于白送。买黄瓜,买白菜,白送给你大葱。当时的蔬菜大多都是萝卜白菜。每当萝卜白菜上市,价格超过五分一斤的年份不太多。那时市面上的西红柿很少,西红柿就属于那个年代最好的蔬菜了,一市斤要在一毛五左右。

3:城乡收入

农民,按工分取酬,青壮劳力10分每天,到年终按工分分酬。当时我们生产队,一工只合一毛三分钱。我们生产队还属于比较好的,有很多生产队一工不足一毛钱。老百姓有个顺口溜:一个劳动力,干一天不如一个老母鸡。

工人,教师差不多属于一类。入职时二十四五元,干了半辈子最多也就是40来元。那时干部工资稍微高一点,但是能超过100元每月的,除非是一个县委书记。当时我们村出了个副县长,他的工资不足九十元。

4:学生学费

六九年,我上小学一年级。五毛钱的学杂费,1块钱的书本费,加在一起一块五毛钱。

74年,我上初中,一元钱杂费,一块半的书本费。共两块五毛钱。很低吧!

那个时候的钱很值钱,但就是太难挣了。1978年,我父亲做了一个大手术,住院三个半月只花了110元钱,是不是很少呢?你也许不相信。就这110元钱,还是母亲借了几家才凑齐的。

收入低,工资低,不完全决定当时的物价就低。当时决定物价的是计划经济。无论什么价格,国家都控制,要想涨价是很不容易的。那个时代,老百姓生活虽然苦一点,但是社会非常稳定。社会的稳定,大概也有物价稳定的贡献吧。

六十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什么?

一块钱可以买到将近两斤的猪肉,可以买到两斤半的花生油,一块钱相当于两个人一个礼拜的菜钱,60年代的时候,如果拥有一块钱,那么我们来到菜市场以后就可以非常豪气的买东西。 60年代的时候,如果有人家里办了喜宴,那么通常去吃喜宴的亲戚,随份子的钱大概也就在6毛或者是8毛左右,很少有人能够出一块钱的,基本上你出了一块钱的喜钱就已经是非常有钱的人了。 在当时能够拥有一块钱已经让很多人都非常憧憬了,不过你要知道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所以一块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算是一笔巨资了。扩展资料: 在1960年的时候,人们的年平均工资大概也就在560元左右,每个月的平均工资大概也就在40块钱左右,也就是说一

一块钱在六十年代可以买多少东西?

一元钱,就是当时两个正长身体饭量奇大的“半大小子”,一个星期的菜钱。以作家陈煜的考证,同样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上海,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聘金,通常只要4元钱。要参加农村的婚宴,吃一顿有白菜猪肉的“半荤素酒席”。“礼金”往往是四五毛钱就可以,能出到一两元礼金的,就是当地的有钱人。一块钱在这类场合,分量真是很重。

而要看看当时的物价水平,就更可知一块钱有多重要:在1961年的郑州,精粉两毛六一斤,标粉一毛七一斤,精米两毛钱一斤,小米一毛钱一斤,花生油一斤六毛九,猪肉一斤八毛四。

而在1961年的天津,牛肉价格七毛钱一斤,羊肉价格七毛六一斤。到了1965年的郑州,黄瓜每斤四分钱左右,大葱每斤六分半,1964年的天津,鲫鱼每斤四毛钱,大白米虾一斤五毛二,海蟹一斤三毛五。

扩展资料

以《中国统计年鉴》的记载,1960年时,中国的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们,平均年工资只有528元,每月也就44元。

这都还算是当时的“高收入”家庭。浙江省档案馆的统计,1960年代临平石料厂的职工工资,也就是29元,闲林钢铁厂的工人,月工资大多在15至30元。农村的收入更低,1959年中国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才69元,之后几年增长到90元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元钱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什么?万万没想到

一元钱在六十年代能买什么?

一斤猪肉。那时候猪肉是城市人口一人一个月是8两猪肉,凭猪肉票+8毛钱购买。农村非农业户口一人一个月是4两猪肉,也是 凭猪肉票+8毛钱购买。但在黑市,猪肉价格是7-9块钱一斤,而且猪肉大家都喜欢买肥肉,不要瘦肉,因为肥肉可以熬油。

一块钱的购买力已经很低了,但在六十年代可是一笔“巨款”,六十年代有国家的“每人储蓄一元钱”宣传海报。每人储蓄一元,全国可以积累7亿元。按照这种说法可推算出当时中国有7亿人口,因而,这张海报应当发行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扩展资料

十块钱大概是当年比较基层的岗位一周的薪水,月薪40左右的比较普遍,当然广大的农民兄弟十块钱要挣一个月,当年工人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聚沙成塔的7亿元,可建铁路1204公里,建年产10万纱锭纺织厂32座,建5万吨化肥厂12座,建年产100万吨钢铁厂2座;女农民的版本另有诠释:可购化肥500万吨,购拖拉机5万台,购解放牌汽车48200台。


新中国建国后的30年间,家家户户过的都是紧日子。那时人们的收入大抵用来吃和穿,解决家庭温饱,很少有闲钱可存,导致了居民储蓄率始终在低位徘徊,且看统计数据说得明白无误:“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元钱在全国各地都能买到什么?万万没想到

一元钱在20世纪60年代能买什么?

60年代,我们生产队有一个特能干特憨厚的社员,春节了,队长给他一块钱让他到镇上玩儿,一块钱随便花。等他回来以后,队长当着很多社员的面,让他算一算怎样花的这一块钱。一块钱也是钱,要报账的。这个社员说,吃碗面条一毛五,洗澡一毛五,剃头一毛五。生产队会计在一边拨弄着算盘,问,才四毛五了,还干什么啦?这个社员老实,但也有点儿私心。他说,又喝完面条,又洗洗澡,又剃剃头!社员们哄堂大笑。队长说,吃面条可以吃两碗,洗澡也可以洗两次,你怎么能剃两次头呢?老实人,想贪污都没有本事。这个小笑话,能折射出那时物价便宜,消费便宜。一块钱如果要打理一下自己,还真能节约两碗面条钱呢! 60年代,一块钱可以买到些什么?我觉

文章标签:收藏未分类购物生活历史